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让“硬核科技”按下成果转化“加速键”

admin 科技前沿 2024-09-09 40 0

编前语:

9月11日至12日,由江苏省科技厅主办、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的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在南京举行。荔枝新闻推出《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走进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创新园区等,与专家学者、产业界人士等共话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03:57

作为科研主力军和创新策源地的高校,身处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的前线,是原始创新的主战场,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怎样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让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怎样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近日,荔枝新闻走进江苏两所高校,探访科研一线的创新实践。

走出实验室

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生“金”

“肉眼看不见、需要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乃至上千倍才能看得清楚的微生物,其菌种是发酵产业创新发展的源头。”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和这样描述他所从事的科研事业。

不久前,黄和与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副教授孙小曼等科研人员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表研究论文,团队开发了一种机器学习指导的工程菌株优化策略,从而解决了染色体整合中常常出现的耗时与不稳定问题,能快速高效地构建起功能性油脂细胞工厂,为工业微生物领域带来了广泛的适用性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多年来,黄和带领团队扎根合成生物技术领域,建立了具有我国地域特色的特殊微生物资源库,开发了非模式工业微生物合成生物学精准高效改造的系列方法,从源头上解决发酵产业“卡脖子”问题。同时突破了功能性油脂生物制备的关键技术,开发了基于裂殖壶菌生产DHA的成套绿色生产工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相关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发的EPA生产菌株及工艺突破了鱼油作为唯一来源的限制,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持。

谈及一系列科创成果“落地开花”,黄和提到,生物系统的不可预测性使高效精准地构建“从0到1”的微生物生产体系和“从1到100”的产业化转化面临着巨大挑战。然而近年来,江苏省通过营造政策环境、建设机构、打造平台、培养人才,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江苏省科技厅的支持下,我们筹建了江苏省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在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与工业菌种成果孵化方面已经取得突出的科技成果与创新经验,一批合成生物创新成果进入产业应用。”

“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等不来、靠不来,必须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站在国家最需要的前线。”黄和说,他和团队正在重点研发新一代生物菌种、人工生物线路,让越来越多的“从0到1”“从1到N”的核心技术成果,走出实验室,落地生“金”。他希望即将举办的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能架起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桥梁,为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瞄准基础研究前沿

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无需制冷剂,就能为来自天空的热辐射“降温”制冷,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钻研的辐射制冷技术曾成功应用于杭州萧山机场航站楼,使其屋面温度比应用前下降25ºC-30ºC,全年空调制冷耗电量下降43.7%。

近日,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赵东亮教授团队则利用辐射冷却过程对水分吸附-解吸的动力学的影响,从无处不在的水蒸气中找到了高效稳定的湿度发电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顶天立地做科研是东南大学一贯秉持的治学精神。顶天是瞄准学术前沿做基础研究,立地则是将科技成果转化落到实处。”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肖睿说,多年来,能源与环境学院立足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通过将企业需求“请进来”和科研团队“走出去”相结合,推动了一批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针对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足的现实问题,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与光大合作研制了农林废弃物氢炭联产与碳污共脱关键技术与装备,从而实现负碳减排,对外不产生碳排放。目前该技术成果已在国内推出了百余套装备,并出口至韩国、捷克、西班牙等八个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产业方面不断发力,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发展未来产业则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当前江苏正在着力培育新能源+储能产业这一新兴产业,这也是东南大学研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肖睿介绍,目前学院着眼电化学储能、燃料电池用氢、新污染物控制等方面正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和生态营造,不断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促使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需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肖睿说,“作为工科院校,我们培养的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工程型技术骨干和领军人物,除了推进建设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平台外,我们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双创’训练,使学生既具备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又能在实战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新质生产力,从某种方面来说就是要不断孵化‘0到1’的突破性成果。”在肖睿看来,产学研融合发展为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应更注重于科技前沿,激活原创性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更好地支撑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带动相关产业向前发展。

(荔枝新闻记者/王晟 李爱 摄像/权廉程 齐敬 剪辑/奚宇 包装/ 陈嘉骏 陈新欣)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