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教授席宁:工业机器人的三个关键问题在人形机器人里更具挑战

admin 科技资讯 2024-09-03 10 0

本报记者 曲忠芳 北京报道

“今年是世界机器人大会举办第十年,十届大会我参加了九届,能够看到每一年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今年从展会展示到讨论的内容中,人形机器人非常火热,同时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话题关注度也很高。”8月23日,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香港大学讲座教授、新兴技术研究所所长席宁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了他参会的直观感受。

在采访中,席宁指出,工业机器人实现智能化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三个关键技术问题——编程、校正、传感,这些关键问题仍在攻关阶段。相比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出现并没有解决这三个问题,而是让这三个关键问题更加突出了,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更具挑战。

三个关键技术问题

席宁解释,工业机器人里有三个关键技术问题是要克服的,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才能把工业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一是编程问题。编程解决的是机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即人如何让机器人去做一些事情,将人的技术传给机器人,而这需要通过编程技术来解决。二是校正问题。它解决的是机器人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比如机器人到了工厂的生产线,在柔性灵活生产的需求下,产品不断变化,机器人技术如何适应变化,真正帮助工厂提升效率,一旦跟不上就可能阻碍生产效率。三是机器人与多种传感器的融合,从而真正达到具身智能的效果。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具身智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许多科研人员、产业界人员都在朝具身智能方向努力,但距离真正期望的效果还有一段距离。

“不论是对机器人安全性的要求,还是任务复杂性的需求,工业机器人智能化面临的三个关键技术问题,在人形机器人这里就更加突出了。”席宁指出,首先在编程问题上,工业机器人再复杂,还是有专人在给它编程,但如果是在家庭环境中,传统的编程方法不能使用,这就必须开发新的编程方法。其次,解决机器人与工作环境的关系,家庭环境复杂且多变,机器人是经常移动的,如何建立机器人与复杂环境的关系,就需要做好校正的问题。最后,与传感器的集成更具有挑战,家庭中已经有各种传感器满足各种需求,机器人如何与传感器融合集成,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由此可见,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没有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到人形机器人这里难度变得更大,人形机器人要走的路可能更远。

从实验室走向真正使用

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共有169家企业的600余件产品参展,其中首发新品60余款,27款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吸引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在席宁看来:“人形机器人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推动技术从实验室阶段走向真正使用。”他指出,机器人与传统的机器——如火车、汽车等有本质的不同。我们所说的“世界”大致是一个“三元”模型:第一是物理世界,这里有城市、房屋、汽车等;第二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个虚拟世界,即数据的世界;第三还有人的世界。这个“三元世界”是有一个东西将其联系起来的。

“你可能会说是数据,但数据是哪里来的?它是通过传感器的测量而产生的,数据通过传感器来反映物理世界,我们测量了物理世界,产生了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做出决策——决定物理世界制造系统应该如何运行才有效,再付诸实践。也就是说,从数字世界回到物理世界,需要另外的接口,而这个接口便是机器人。”席宁指出,机器人把人工智能数据以及产生的智能化决策,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出来,作用到物理世界,提升效率。所以机器人是连接“三元世界”,包括人和数字世界、人跟物理世界中间的一个接口。而做到这一点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