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三融三通”培育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admin 最新科技 2024-08-20 14 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国家战略和首都高精尖产业需求,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形成信息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融通、本研贯通、校地联通、国际互通”的“三融三通”多元化人才培养新范式,努力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举办第七届科技创新节学校承办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学校举办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北京赛区比赛学科融通、本研贯通 一流专业建设引领人才培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办学历史始于1937年,迄今已有86年。从红色基因立校,学校历经“实业救国”“工业报国”“信息强国”,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信息学科较为齐全的高校。学校紧密围绕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把握高精尖产业发展重大契机,主动融入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信息特色、行业特色和军工特色优势,加强内涵建设。近年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信息特色育人体系,形成了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依托机电测控与智能装备、信息安全与智能计算、高动态导航与智能控制、光电检测与智能感知、知识管理与智能决策等优势科研领域,充分发挥信息特色优势,打造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升级版。服务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学校持续开展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以学科交叉融合涵育人才创新能力。依托信管学院、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等,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类别下新增网络与信息安全、集成电路工程、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智能信息系统与风险预警等新兴方向;依托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探索跨文化译介与国际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今年,学校推进新一轮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明确建设目标:围绕智能感知科学与工程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形成3~5个特色方向,建设具有信息科大特色,涵盖教育、科研、人才三位一体的市级高水平学科平台,不断形成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电子信息领域的“北京品牌”。以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为契机,学校“以申促建”,把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与学校学科建设目标、重点任务紧密结合,不断强化学科建设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推动学科方向凝练,加强相关学院及学科之间的统筹整合和资源共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还制定了《本研一体化培养改革实施办法》等文件,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新路径。为服务国家、首都和地区发展战略,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不仅强化五育并举,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通过“本研一体”,建立立体化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科建设引领人才培养的理念下,学校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信息特色鲜明,信息相关专业已占招生专业数比例的70%。学校现有4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1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3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依托具有信息特色的“新工科”“新文科”专业群,学校还重点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勤信实验班”和“新型卓越班”。“软科2023中国最好学科排名”10月份最新结果显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有6个学科上榜。其中,仪器科学与技术在同类学科中位列全国第14名(前18%)。根据最新ESI学科排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工程学科持续位居全球前1%。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双创育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为了探索破解制约高等教育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关键问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建立信息特色双创育人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瞄准产业学科前沿,以“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为路径,提升学生的实践本领。以“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前瞻性地构建“信息﹢智能﹢5R”学习场景,在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统筹资源、服务社会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培养更多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学校通过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实物毕业设计、创业团队培育项目、实习实训等,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敢闯会创的意志品格。以优势学科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学校稳步推进科教融汇育人。注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鼓励学生利用科教融合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以科研训练营引领学生面向学术前沿和社会需求开展探究式学习和原创性研究。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培养基地建设,遴选“航天装备智能监测”等5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培养基地,以基地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信息对接、教育服务等多元一体、互惠共赢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合作平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对接国家及行业需求,产教融合发展,不断探索拓宽校企合作新渠道,落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机制。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6个,与中软国际、华为、中兴、研华、阿里云、腾讯云、百度等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实施,持续建设未来数智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等高水平特色示范区。目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入选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获批“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2022年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近年来,为落实党中央就业优先的工作要求,在学校“以上率下”引领下,各学院各部门积极访企拓岗,邀请企业到校洽谈,多种方式深化校企合作,与数据通信所、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园区、三一重工等优质企业在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已取得实质性成果。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在各用人单位中广受好评。校地联通、国际互通 以赛促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广泛开展校地、校际、国际交流合作,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跨区域搭建的机器人大赛和实践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实践个性化发展空间。学校整合区域资源,连续承办“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令竞赛影响力持续攀升,每年吸引近百所高校的千余名师生报名参与,“华北五省机器人大工程平台虚拟教研室”还在今年获评“北京高校虚拟教研室”。大赛更是成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区域内其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交流、教师教学教研交流、学生实践互鉴的重要平台,有效促进了校际资源共享。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理念,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竞赛成果和质量为导向,推进竞赛分级分类改革,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激发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连续举办多年,吸引上万人次学生参与,学校多次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优秀组织奖;“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指数”评级A﹢,持续位列TOP2%。近年来,学校还加大了对研究生参加“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MBA尖峰时刻创业企划大赛”等学科竞赛的支持力度。在今年的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获得技术类竞赛团队国家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华北赛区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6项,居于该赛事市属高校前列。学校坚持“信息强国”信念,实现了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与信息时代各项产业需求相匹配。学生创业产品艾思全自动扫描机器人,用于国家图书馆、档案机构等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科技小院、割胶机器人团队以“科技兴农、科技惠农”为手段,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无人机团队设计的载机平台,为数字城市建设、应急数据采集、国情地理正射影像采集作出巨大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革新的核心要素。未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将继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增强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办学特色,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领域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为“教育强国”贡献信息科大的力量。□文/郑祖伟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