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未来城市_新经济与共享城市繁荣

admin 科技前沿 2024-08-07 16 0

今天分享的是【科技创新驱动未来城市_新经济与共享城市繁荣】 报告出品方:UN&HABITAT

完整报告获取:公众【全球行业报告库】

如何理解现代城市?

这不仅仅是城市决策者和规划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同样也应该是数据科学家应该积极参与的回答。历经城市的扩张与演变,发展的规律是什么?人口激增带来的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引发的金融风险、信息服务的不均衡分布……我们有一连串可对城市发问的问题,但在解答过程中,恰恰是我们寻找突破的机遇。正如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原世界银行资深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表示的那样,“21世纪影响世界经济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事实上,放到全球语境下,城市发展的进展一直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处在城市原型的转型期,一条路充满荆棘,一条路漫长遥远,科技与人文如何在山顶相遇。

因此,如何更好地理解技术对城市的塑造,如何从数据视角解读及量化城市,将是破解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

技术变革与城市转型

技术变革带来颠覆,这些颠覆会有着不确定的后果,产生巨大的收益和不可预知的挑战。为了将其带来的利益最大化并减少未知挑战,城市必须驱使其向不同方向均衡发展,认识到要实现这种均衡需要做出怎样的权衡,同时也要灵活敏捷地抓住技术变革带来的潜在机会。城市中的气候、空气、开放空间、文化及其他城市中共享的元素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但是城市的发展还取决于居民个人自由的程度,其中包括思考、创新和尝试的自由。同样,在这些实验中,财富与市场奖励是将思想、实践和技术变革货币化的能力的重要保障。城市公共空间、权利和财产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技术革新的三个事物来举例说明:除颤器,苹果手表和优步手机软件。

所有公共卫生系统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技术的发展往往先于不动产市场。在北半球,基层医疗体系的分布大致是围绕中风、癌症或肺功能疾病进行分布的。这种分布受到医疗资源分布和最新科技技术渗透度的限制。在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初级医疗的公共投资减少,而私人保险和用于支付保险所需的储蓄大量增加过多的储蓄降低了消费,进而减少了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国将减少民众储蓄、扩大内需和刺激经济增长作为主要方针,分担了社会整体医疗保险需求的压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平等发展。印度采用了更加务实创新的做法,德里市政府借用了“城市蹲点”的概念,创新地在城市公共区域中打造了莫哈拉诊所,利用“临时性”的建筑解决了紧急医疗需求。与之相反,中国和欧洲的卫生系统将城市视为公共空间,但在地理与历史层面上,却可能被固定在特定的区域当中。这反映了现存的地产逻辑是针对先前技术修正的过时回应。

这三件事物中的每一项都打破了传统,技术通过改变城市系统结构中的一个或多个部分而打破原有的规则。但城市并不是一个单一系统,它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并包含了多个细分系统的系统。卫生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流动系统和代谢系统--他们在城市环境中相互依赖,这意味着从根本上来说,城市是一个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系统。系统本身的各个部分都可能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产生很多不一样的结果。为了了解技术变革对城市未来的影响,并了解如何干预这种影响,我们有必要就以上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探讨。

数字孪生城市的2.0进阶版本

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以一个旅客拉斐尔的见闻,通过假想岛屿国家乌托邦,着重描述了完整城市的构想;到1961年被引为城市规划经典的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敏锐地捕捉到城市背后的精神元素,升华性地去看待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及其功能;再到2018年《头号玩家》被搬上荧幕,人们只要戴上VR设备,就可以进入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的虚拟世界。

实与虚,科技与人文,人们对未来城市的构想恰恰反映着技术融入时代的印记。工业文明时代,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以钢筋水泥为代表的高速公路、高架桥等基础设施以及各种大型的能源场站,而到了智能时代,取而代之的是,是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的信息基础设施,数据也成为了五大生产要素之一被写进中国中央政府颁布的第一份关于要素市场配置的文件。而城市亦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生长--数字孪生,虚拟城市与实体城市相互映射、有序联动。在虚实交互中成长为可迭代的产品灵魂。一如《长安十二时辰》中靖安司拿出的沙盘,长安的一百零八坊、南北十四街、东西十一街,坊内曲巷和漕运水渠都映射其中,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得以找到同一种规则的律动。而身处未来城市的关键转型期,城市的物理骨架与数字肌理亦在发生巨变。

谷歌旗下SidewalkLabs在多伦多所设计的“未来社区”Quayside,宣称创建“世界上最强大的城市数据管理机制”,以“城市数据信托”的形式管理基于个人ID的数据和基于城市物理空间的数据,鼓励自动驾驶与垃圾智能处理链等创新应用。根据SidewalkLabs自己的分析预测,这个项目会为各级财政增收约43亿美元,每年会为加拿大的GDP贡献142亿美元,2040年之前会创造4.4万个长期工作岗位。尽管这样的尝试被证明并不成功,但在机制设计、数据利用乃至打造数字新基建上的突破都对后来者有诸多借鉴意义。

智慧治理,需要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

1.未来城市与治理

未来城市的第一个挑战是明确的:在未来30年内,将有超过20亿人需要在现有城市和新建城市中居住和工作。主要是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现有城市必须加强密度、进行扩张,新城市必须经过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第二个挑战是使能源生产脱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这些新居住区的城市热岛效应。它们必须达到经济上的可承担、可再生、宜居、以自然为基础,以修复过去几十年快速城市化所造成的破坏。

仅仅依靠更好的基础设施是无法解决这些挑战的。考虑到众多人口集中在如此狭小空间的现状,新型智慧化和响应式治理是势在必行的。从人类有居住区伊始,成功的城市就依赖于好的治理。“当社会规范和实践赋予人们权利,并鼓励他们以不侵犯他人公认权利的方式对自身发展进行越来越多的控制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2.未来城市实验室--从智慧到响应和再生

新加坡-ETH中心的未来城市实验室项目分别坐落在智慧国家新加坡和响应型城市苏黎世,其宗旨是通过科学与设计,在空间和时间上打造可再生的未来城市。其中一个主要的发现是,未来城市需要以市民为中心的治理,从智慧城市演变为可再生的响应型城市。无论是从城市的角度还是从市民的角度,智慧城市都已在技术上进行了投资。在此基础上,城市现在可以将人的需求和互动作为其发展的中心,这样以来,城市的反应能力将变得更加灵敏。响应型城市的数据来自智能建筑、智能基础设施,最重要的是来自充满智慧的市民们。在响应型城市中,市民将从观察的主体转变为城市治理的积极参与者。智慧城市技术将使得市民个体和社区能够参与规划、建设和管理更可持续、更有韧性和可再生的城市。一开始,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景:几个世纪以来。管理城市的复杂方法不断完善,没有专业知识的大众怎会对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呢?然而。有证据表明,情况并非如此。已经有城市系统、城市和村庄在以一种可响应和可再生的方式运行。他们结合了高科技和高社会化的技能,有强烈的社区意识,尊重同胞和环境,他们走的是一条包容、廉洁和无畏的道路。

面临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性等生存挑战,产品和服务快速开发的同时也在不断迭代,并被使用在更广泛的环境中。产品和服务创新过程中有哪些特定价值,会有助于或阻碍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有关可持续生活复杂性的设计方式与忽视当地环境进行产品和服务开发有所不同的。首先,不同语境下的社会问题,需要多种观点来阐述过程。然而,我们通常学习到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过程很容易被默认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狭隘的设计,从而忽略了不同的背景和价值。在时限压力下,设计师可能会以客户需求为重点,忽略了从更广阔视角去探索人和社区生活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报告均系本平台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料为推荐阅读,仅供参考学习,如对内容存疑,请与原撰写/发布机构联系。

完整报告获取:公众【全球行业报告库】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