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系统性变革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admin 科技资讯 2024-09-21 19 0

在第三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上,报人“论道”绿城——推动系统性变革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尹琨第三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现场。 本报记者 杜一娜 摄成都传媒集团·新闻国旅旗下成都礼物系列文创产品亮相2024年中国报业创新发展案例展。 本报记者尹琨 摄人民日报社展示的相关文创产品。 本报记者 杜一娜 摄金秋送爽,丹桂飘香。9月2日,以“深化改革创新 勇担时代使命”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广西南宁召开,第四届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出炉。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在媒体融合战略实施10周年之时,全国报业同仁在收获的季节相聚,交流改革成绩,共话创新经验,围绕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分享精彩观点。改文风出精品 坚守内容为王内容为王是主流媒体融合发展之道。人民日报社副社长胡果指出,全球化时代、全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对党报人来说既是常备课题,更是攻坚考题,需要在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用力。作为“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理事长单位,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已成功举办8届,共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媒体、智库和国际组织代表参会。“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成立5年来,已有来自110个国家的274家媒体成员单位,成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吸纳成员数量最多的重要媒体合作平台。“讲好中国故事,相信是基础。创新话语方式,平台是基石。优化技术体系,融合是基调。”胡果表示,媒体融合走过10年,今天的《人民日报》报、刊、网、端、微、屏、号综合覆盖用户超15亿人次。只有深化改革创新,着眼人与机器的有效协同,信息与价值的竞争匹配,内容与渠道的深度结合,媒体与社会的广泛链接,着力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才能夯实中国故事的技术基座,扩展中国流量的建设通道。什么样的文风,为我们所提倡?交流中,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就如何改进文风的发言,引发与会报人深思。舆论场上“打胜仗”,需要好文风。《光明日报》在“短新闻”上持续发力,在头版开设《我在现场》《中国好手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暖瞬间》等栏目。策划《说说我家的小康故事》《精心呵护城镇“微细胞”》等栏目,将笔触向普通群众倾斜,用百姓语言讲述百姓故事。在新媒体创作中,总结出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刻板味;多一点文化味,少一点粗俗味;多一点科学理性,少一点武断专横;多一点借嘴说话,少一点直来直去;多一点推心置腹,少一点油腔滑调的“五个多与少”的“光明写法”。将“不到现场不写稿”定为铁律、建立小屋磨稿机制、秉承开门办报的传统……《光明日报》用小角度讲大道理,用妙故事化硬题目,用好文笔活泛题材,不断提高文化含量,提升报道质量,扩大传播声量。“新闻媒体不单是资讯工具,更是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新闻报道不只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更是一项立心铸魂的经国大业。”王慧敏表示,光明日报社将继续在改进文风之路上躬身探索。强技术优服务 提升传播效能本次大会上,一个个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媒体深度融合、提升内容传播效能的实践成果跃然眼前。科技日报社聚焦“国之大者”,坚持守正创新,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以创新文化软实力,涵养科技创新硬实力,在内容生产供给、传播技术变革、国际传播布局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努力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科技日报社充分发挥在技术方面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持续推进‘科技融媒+’平台建设。”科技日报社社长张碧涌表示,“科报智能大数据系统”已经汇集了4亿条高质量的科技资讯,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形成了多种创新场景的应用,实现了生产传播的一体化和智能化,大幅提升了采编工作的效率。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过程中,抓不住高新技术,就失去了发展先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全力推进区市县技术平台三级贯通,构建“全区一张网、共享一朵云、共建一平台、融合一盘棋”的全媒体传播体系。集团坚持以先进技术驱动媒体转型,重构媒体融合发展技术底座,将新闻线索自动汇聚、智能审校、短视频智能生产、虚拟数字人主播等实用好用技术赋能市县融媒体中心,全面提升“策、采、编、发、评、营、管”能力和效率。“我们紧跟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立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AIGC应用研究中心(广西实验室),不断加大对智能化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数据驱动媒体运营、个性化推荐等的支持力度,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内容需求。”广西日报社社长、广西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徐波说道。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文化央企,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由过去的一张报纸发展成为业务范围涵盖传统报刊、新媒体、会展广告、新文创IP、文旅智库、印刷等领域的综合性媒体集团。“集团深耕文旅行业,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打造全方位优质服务平台。”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徐海军介绍道,他们创新C端,整合旗下各平台资源,以动漫短视频、虚拟数字人播报等方式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拓展B端,上线运营中国文化传媒新文创产品平台等,搭建行业对接平台;夯实G端,为政府部门提供定制化服务。育人才建机制 完善深融保障本届大会发布的《中国报业创新发展报告(2023年度)》提出,要创新体制机制,突出战略化、系统化、一体化的发展思维与行动路径。早在2015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就以全力打造自主可控传播平台——“南方+”为抓手,开启全面融合转型的实践探索。如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构建起贯通“报、刊、网、端、微、屏”的六维全媒体传播体系,覆盖用户超4.6亿。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不断探索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以系统性变革引领融合发展行稳致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社长刘启宇表示,一是建立“两端一云”推进工作机制,紧扣融合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推动改革攻坚,打破制约融合发展的有形和无形之墙,实现全媒体转型。二是建立内容生产与技术响应的联动机制,采编部门按需下单,南方智媒提供应用工具,为可视化生产、智慧化传播赋能。完善重大主题报道跨部门的联动机制,重大主题报道浓墨重彩、精准分层。三是深化薪酬考核改革,激励采编人员扎实践行“四力”,快速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构筑主流媒体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之基。体制机制建设是改革创新的难点,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成立于2006年的成都传媒集团,资产总额达180亿元,新媒体用户总数4.7亿。集团认真落实关于深化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的重大部署,积极探索事业与企业分开,坚持采编和经营两分开两加强,推动集团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成都传媒集团董事长、成都传媒产业集团董事长母涛表示,对标对表“两分开”,重塑集团治理体系与组织架构。深度整合要素资源,集团推动长期经营困难的《成都晚报》和《新城快报》纸媒休刊,重组成都时代出版社,设立成都国际传媒有限公司,集中力量建设六大新型媒体传播矩阵,聚焦传媒主业,发展文创产业。与此同时,成都传媒集团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媒体事业单位打破传统采编部门制,建立“大中心制”“频道制”“栏目制”,形成“一支队伍、多个平台、一体化运行”的运行机制。文化企业单位建立完善经营评价、项目管理、目标考核、薪酬激励、职业经理人选聘5项制度,将目标考核结果与绩效年薪直接挂钩,有效激发干部员工干事创业活力。在建强专业人才队伍方面,着力建设具有过硬政治素养的市场化、专业化、年轻化人才队伍,分类分级设置首席记者、首席编审、首席评论员等14种首席岗位。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