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应用科技上成就显著,但原创性基础研究薄弱

admin 最新科技 2024-09-15 7 0

关于中美两国的科技现状,前段时间,复旦大学张维为发表演讲说,中国在许多领域早已是清场式遥遥领先,而何祚庥院士则认为中国的科技和美国相比还差得远。何祚庥院士的话音还没有落,这两天,丘成桐又在华中科技大学撂出一句狠话,说中国的数学还没有达到美国上世纪40年代的水平!面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我们该相信谁?

对普通民众来说,一定更相信或者说更愿意相信张维为的演讲,原因有这么几个: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上有关中国科技成就的报道一个接一个,让很多人产生了中国科技早已赶上或超过美国之感;二、这几年,网上许多爱国大V对唱衰中国的公知群体进行的猛烈抨击令不少国人觉得非常爽、非常痛快,以至于在心里形成了一种观念:谁说中国不如美国,谁就是居心不良,就是汉奸、恨国党和境外敌对势力的代理人;三、如今是自媒体时代,流量为王,张维为形象好口才好,整天滔滔不绝地弘扬正能量,流量自然非何祚庥和丘成桐可比,这使得某些人认为何祚庥和丘成桐年纪大了,知识老化了,思想落伍了,而张维为还年轻,具有活力,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比何祚庥和丘成桐更懂科技;四、中国传统文化太注重实用而轻视抽象的逻辑思维,中国普通民众在心理上自然也高度亲近实用科技而排斥基础研究。到今天,还有人固执地认为研究宏观宇宙和微观量子以及前沿数学是故弄玄虚,是挥霍纳税人的钱,对国家发展毫无益处。甚至有人说,宇宙量子和数学这些东西让欧美人去研究好了,中国人只要把应用科技玩好就行。

但对科学家群体而言,他们肯定不会象普通民众这样认为,科学家们注重应用工程科技,但更关心原创性基础研究。中国应用工程科技做得好是事实,但原创性基础研究薄弱同样也是事实。欧美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有多少?中国又有多少?中学教材大学教材里用欧美科学家命名的定理定律有多少?中国科学家又有多少?这些都是明摆的事,对此,科学家群体比谁都清楚,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和用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定理定律不能说没有,但实在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因此,科学家们和普通民众相比,在内心深处一定会更认同何祚庥和丘成桐的判断。

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基础科学是为应用科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的,而应用科学是将基础科学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基础科学可视为源泉、地基和根系,没有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的河水就流不远,就会干涸;大厦就建不起来,就会倒塌;枝叶就不会生长,更不会开花结果。因此,中国要想长远发展,要想发展具有足够的动力和后劲,就不能轻视基础科学的研究。

另外,一个民族是不是富有智慧和创造力,原创性科学成果无疑是判断的最重要标准。我们常说,中华民族富有智慧和创造性,可翻开人类的科学史,从万有引力,到电磁学、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有几个重大发现出现在中国?根本没有!如果我们再不重视基础科学,再没有原创性基础科学发现,几百年之后,让子孙如何看我们,如何有脸面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智慧和创造性的民族?

最后,很想对那些反对何祚庥和丘成桐的人说:你们仅仅看到这些年来中国在应用科技上取得的成就就认可张维为中国早已清场式遥遥领先的判断是否欠妥?是否应该把中国科技的方方面和欧美进行一番详细的比较再确立自己的认识?是否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认为张维为这样一个没有从事过一天科学研究的人要比参加过氢弹理论研究的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和获得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等国际数学大奖的丘成桐对科学的认识还要高明还要深刻是多么的荒谬?是否应该好好想一想,中国今天的应用工程科技做得如此之好,难道是凭空产生的吗?假如离开西方的万有引力、电磁学、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一系列原创性基础科学突破,还会有中国今天的应用工程科技成果吗?还想对我们的媒体说,如果任由那些把中国的科技成就无限拔高无限吹棒的虚假言论横行而不容正视和质疑的声音出现,真的有利于中国的科技进步吗?真的有利于国民的科学素质提高吗?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