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头乱象惊人:花5块钱,就可以调取别人家监控看“现场直播”

admin 最新科技 2024-09-28 7 0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不少家庭为了方便也安装了家用摄像头。

市面上多种多样用途的摄像头也应运而生,不少摄像头不仅可以实时记录监控画面,甚至能用来无线通信。

各种便捷功能与摄像头逐渐结合,方便了不少双职工家庭监控家庭画面。

人们可以在上班上学的过程中通过摄像头照顾家中的老人或宠物。

但在这看似便捷实用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不少隐私隐患和安全隐患。

01家用监控摄像头竟变成“现场直播”!

据悉,2018年4月,某巫姓男子破译了某品牌摄像头的数据库,随后控制共18万余个摄像头的实时画面。

北京朝阳法院近期通报了该案件,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巫某五年有期徒刑,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以十万元的罚款。

当今社会,“坐地日行八万里”已经是常态,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能够足不出户就能够畅游全国各地。

但随着信息传输的便捷化,各种危险和陷阱也随之而来。

上述案例中,巫某为了一己私欲破解了某品牌摄像头的数据库,造成18万余个用户的隐私泄露。

该男子以“足不出户看世界”为宣传噱头,向“客户”提供不同等级的消费方式,分别是68元,368元和668元不同等级的会员。

会员充值成功之后,“客户”们便可以观看巫某入侵的摄像头提供的实时画面。

而巫某则是靠着售卖会员获利高达80余万元。

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和获利金额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在家用摄像头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危险。

02庞大的信息市场与难以维护的隐私权

国内互联网的发达程度已经到达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各种各样的信息在这张大网上飞速传播。

这张巨网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连接起来,甚至诞生了新的工种和盈利模式。

像是自媒体博主的兴起,网络直播带货的出现,人们通过更加便捷的方式将看不见抓不着的数据信息变现。

轻松的获利模式,强大的变现能力吸引到的不仅是想靠互联网谋生的普通人,不法分子和商家也紧随其后。

目前,国内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6.4%,这样体量的互联网人口成就了一个规模庞大到难以想象的数据库。

但数据库的信息安全保障成为了一大难题。

在各种信息冗杂繁复的互联网上,我们自身尚且无法准确辨认各种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保护如此庞大的数据信息库不出差错,的确是难上加难。

巫某的“会员制”信息售卖方式能如此畅销,足以表明黑产市场的规模十分庞大。

不法分子喜欢窥探隐私,监视他人的阴暗心理,极大程度上促成了人为操控的“窥私”产业链的形成。

普通人隐私权的维护,在这个近乎信息透明的时代已经无比艰难。

03黑色产业链不断蔓延,“窥私”的幕后凶手究竟是谁?

人工操作下形成的有关窥探他人隐私的产业链从互联网诞生之日开始便已经发出萌芽。

近年来互联网的井喷式发展也为这条黑色产业链提供了足够的养分。

“窥私”这一现象也不仅仅只发生在家用摄像头当中,不少家用汽车的行车记录仪也有过“被黑”的经历。

更有甚者会在公共场合或宾馆,酒店等私密性较强的地方安装针孔摄像头,与wifi相连后进行“现场直播”。

经过几次公安部门打击非法生产后,不法分子也变更了作恶方式。

偷窥设备逐渐轻量,甚至出现肉眼难以辨识的微型摄像头,其续航能力和网络传输能力都不输普通摄像头,但微小的体型让受害者难以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就被人窥探了隐私。

除了隐私权被侵犯,“窥私”摄像头还能够通过搜集人体面部特征,声纹特征等方式侵犯受害人隐私。

搜集到足够的个人隐私信息后,不法分子会将其打包销售给有需要的“买家”借此牟利。

甚至可能会被用来实施AI换脸,诈骗或勒索受害人的亲朋好友,让受害者及其亲属造成更大的精神和物质损失。

“窥私”黑产无孔不入,除了集中在酒店宾馆等隐私性较强的地点,健身房,公共厕所,美容美体机构等地都会被入侵。

而且贩卖者一般还会通过网络进行视频贩卖,价格高低不等,低的3-5元,高的成百上千。

消费者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不法分子录下,并上传到非法网站,一个动作,一个表情,背后都可能有无数双眼睛正在围观。

04雷霆出击,警民合力,打击猖獗的“窥私”黑产

“窥私”黑产的盛行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从最初的偷看偷拍,发展到如今的摄像头入侵,不法分子为谋取私利丝毫不顾他人隐私权利。

而在信息化的新时代,居民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需要提供自身的私密信息,如姓名,身份证,甚至是血型等等。

这极大降低了我国国民生产生活的安全感。

为了保障民众信息安全,我国公安机关对“窥私”黑产进行了持续的打击行动。

2024年4月,我国首部公共安全摄像头管理地方性法规在湖南株洲正是实施,其内容涵盖了摄像头在管理使用时的保密追责机制,提高技术手段能力对抗黑产以减少被入侵的可能性等等。

这无疑是我国打击“窥私”黑产的重要一步。

除公安机关的雷霆手段外,不少自媒体博主也自发在互联网上普及维护隐私的知识。

如针孔摄像头可能藏匿的位置,如插座孔,路由器,浴室的淋浴头等等。

或者在手机上通过wifi检测判断屋内有没有摄像头存在;用手电筒照射观测有无红光反射等等。

居民并非专业的摄像头侦测人士,但通过各种维权博主普及的摄像头有关知识能够提高自身警惕,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居民的隐私权。

05维权艰难,黑产猖獗为何如此难以打击?

即便在公安机关如此猛烈的打击之下,仍旧有不少痛点难点难以解决。

我国法律对偷拍,偷窥以及对公民信息保护的规范与规定较为笼统,没有较强的针对性。

其次,对于摄像头被黑和窥探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追责成本很高,不少犯罪分子使用境外IP让警方也束手无策。

能够及时进行抓捕并明确犯罪过程及结果进行审判的案例少之又少。

除此之外,偷拍工具和入侵工具的销售渠道广泛又隐蔽,无法在源头切断该种工具的销售。

低廉的成本和高昂的利润营收让不少普通人也为之心动,纷纷加入违法犯罪行动中。

而对于被侵犯者,是否对其造成了严重后果的衡量也是一大难题。

信息传输往往具有滞后性,这也导致了在判罪定法时无法准确对犯罪分子进行量刑。

而诸如面部信息,指纹,虹膜等属于人体本身的“独一无二”的信息密码一经泄露,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因此,要打击“窥私”黑产,要从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和提高信息保护安全两方面同时开展。

维护公民信息安全,保护公民生活生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避免“楚门的世界”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隐私的权利,也都有着自己隐私被窥探时的恐惧。

除了寄托希望于公安部门,我们自身更应该提高警惕,不要主动暴露个人信息,尽量选择大品牌的家用摄像头,保障自身信息安全,共同抵制“窥私”黑产。

参考资料如下:

06【1】超18万个摄像头“失控”,“窥私”背后的黑产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